老龄人口相当于3个法国人口总量的中国,如何实现“老有所养”?除了现有的家庭养老和养老院养老的两种模式外,我们还可不可以有更多的创新?
不缺房子缺关怀
“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居家养老,如果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孩子们往往会被别人指指点点批评为‘不孝顺’,可是居家养老,特别是当老人罹患重疾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常常会变成压垮一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系教授刘继同说。
上海幸福9号老年乐园董事长王振也认为建设养老院并不能完全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他说:“刚刚成家立业的年轻人发愁没房子住,中国的老年人不缺房子住。他们缺的是健康护理和关怀,如果盖养老院只是为把老人送到里面有个住处,而不能提供及时妥善的照顾和关怀,那么养老事业的发展就是沿着错误的方向去做对的事,很容易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如果盖的养老院基础设施很差,安全隐患又多,那就很容易引发社会的不满。”
同时,王振认为,发生在鲁山县康乐园老年公寓的火灾给中国敲响了一记警钟:中国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养老模式。
“欧美发达国家的确依靠养老院来养老,但他们的养老院,按照中国的标准来看,大都是高端养老院。高端养老院就像是高端车里的劳斯莱斯,全世界都是一个样,中国本土市场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如何满足低端需求上。当前应该在养老服务和机制上创新,让每个老年人都能及时得到医疗养护服务,乃至在病榻上也能安心无忧。只有这样,慢慢变老才是一件幸福而有尊严的事情。”王振说。
谁来承担养老的主体责任
如今,中国不仅已无可争议地成为全球第一老年人口大国,而且已步入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列。
刘继同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养老困境,最核心的议题就是要明确养老的责任归属。“我们现在的养老还是强调家庭责任,没有解决养老由国家承担的主体责任。如果研究发达国家的经验就会发现,针对老人的服务应该是福利性的、社会性的,只有利用社会化的机制才能实现风险共担和代际补偿,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如果只把养老看成是家庭问题,使大多数家庭都在养老上面临巨大的负担,那么单个家庭问题的叠加就会形成巨大的负能量,干扰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进程。”
养老需要专业化
研究社会福利政策的刘继同介绍说,德国创立长期护理保险后,日本加以借鉴创办了介护保险,凡是45岁以上的人,无论男女,除了交养老保险外,还要交介护保险,到生病时就有专门的护理员提供服务。但是在国内,老人生病住院最难找的就是专业的护理员,整个行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老龄化社会的需求,不仅老人得不到高质量的护理,照顾父母的重担也使子女疲惫不堪。
由于老龄人口大都受到慢性病的困扰,世界各国的老年人最需要的都是康复性医院。可是在国内,除非是做手术或者罹患重症,否则老年人很难能等到住院治疗的机会。如果再看一下欧美就会发现养老服务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这边是医院,那边就是供老年人的康复性医疗机构,医养结合,老年人并不需要往医院送。刘继同认为,中国不仅缺乏医养结合的机构,而且也缺少提供临终关怀的医院,因此加快医疗机构的多元化发展也是当前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王振认为政府应效仿欧美和日本的做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培育养老医疗社会服务产业的发展。他说,与其由政府出资办养老院,质量参差不齐,不如由政府补贴市场来建设养老机构和日间看护机构,而补贴的标准则取决于政府、社会以及老人子女对这些机构运营质量的评级和监督